封面

《2233娘生日:“B站变了,但我不想变”》

2025年8月16日,B站迎来了2233娘的生日。这个曾经象征二次元纯粹性的虚拟形象,如今却站在了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她的庆生动态下,既有老用户“守护最初的小破站”的怀旧弹幕,也有新用户“这是谁?”的困惑留言。这种割裂感,恰是B站ACGN文化逐渐式微的缩影。


从“圈地自萌”到“破圈求生”

B站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亚文化的胜利。2009年,徐逸创立Mikufans(后更名bilibili),初衷仅是作为A站的“备胎”,却因A站的频繁宕机意外吸纳了大量核心二次元用户。早期的B站,是一个典型的“同温层社区”——番剧、MAD、鬼畜、弹幕文化构成了其核心生态,用户以“ACG原教旨主义者”自居,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黑话体系”(如“此生无悔入东方,来世愿生幻想乡”)。

2014年,B站引入分区机制,降低新番比重,标志着其从垂直ACG社区泛娱乐平台的首次试探。这一阶段的B站,仍保持着较高的文化纯度,拜年祭、BML等活动凝聚了核心用户的忠诚度。然而,2018年上市后,资本的压力迫使B站加速“破圈”——《后浪》的争议性营销、跨年晚会的全民化定位,使其用户结构迅速泛化。


ACGN文化没落的三大症候

内容稀释:从“番剧霸权”到“综漫杂烩”

B站曾以“最全的动漫新番”为傲,但2025年的今天,其日漫上新量虽仍占行业65%,但国漫占比已高达75%。更关键的是,OGV的崛起挤压了PUGV的生存空间。曾经的“MAD神作”和“手书动画”逐渐被算法推荐的“3分钟看电影”和“生活区vlog”取代。

氛围解构:弹幕从“共情载体”到“噪音污染”

弹幕曾是B站区别于其他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今,其功能已从“同步观影的仪式感”退化为“碎片化情绪的宣泄场”。弹幕中,除了玩梗,还充斥着大量与剧情无关的“打卡”“爷青回”,甚至饭圈化的“XX明星必火”。这种泛化导致老用户产生“失语感”——他们熟悉的“高浓度二次元黑话”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抖音式短平快表达

文化异化:从“用爱发电”到“流量变现”

B站早期的UP主生态依赖“为爱创作”,但如今,商业化压力使内容趋向同质化。以2025年B站动画角色人气大赏为例,忍野忍的夺冠并非纯粹靠角色魅力,而是内娱打榜组织的资本介入。同样,FGO等二次元游戏的收入占比从巅峰期的83%降至25%,B站不得不转向直播、电商等更“大众友好”的盈利模式。


没落的必然性:技术、资本与代际更迭

技术升级的副作用

B站近年多次崩溃(如流量峰值导致的宕机)暴露了其服务器架构的短板。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技术优化往往服务于“高流量业务”(如直播、短视频),而非ACGN垂类。例如,弹幕系统的扩容优先保障综艺直播,而非番剧评论区。

资本“去二次元化”

腾讯、阿里、索尼的注资让B站拥有了更雄厚的资源,但也绑定了其商业化路径。例如,与索尼的合作虽丰富了动画版权库,却也让B站OGV内容更偏向大众市场而非硬核宅向作品

Z世代兴趣的迁移

B站核心用户(18-24岁)的成长伴随着兴趣的泛化。他们可能仍看动漫,但也会追星、刷综艺、关注科技评测。这种代际更迭使得“二次元”从身份认同降格为“兴趣标签之一”。


没落≠消亡

尽管ACGN文化在B站的影响力衰退,但其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存活:

垂直化:硬核用户转向Bangumi、Tucao等较小众站点,当然也包括M站,形成“二次元地下城”。

跨界融合:虚拟主播(VUP)和国创动画成为新增长点,但需接受“泛二次元”的改造。

文化反哺:鬼畜、梗文化通过短视频平台出圈,尽管剥离了原生的社区语境。


2233娘生日背后的“幸存者偏差”

在2025年的今天,B站用户仍会为2233娘举办生日活动,但这场庆典更像是一场“文化招魂”——它纪念的并非当下的B站,而是那个“小破站”的乌托邦记忆。ACGN文化的没落,本质上是亚文化被主流收编的必然结局。但或许,ACGN文化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固守 purity,而在于适应时代的重生。

/static/1455ed16e81003ac80baee5f69b86f3fab3502057aca07dbc5ae7c657ebc83ce.jpeg/static/f5d906c98b2ec811e153c024e251bd4f77a7314f924f5fbde4bb775ecc040ec9.jpeg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6)
最新
最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