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脑际审查界限》

第一章:极昼分离       原文章: ma108678

作者:又又又不会       翻译:DeepSeek

2197年6月,北京极地考察队首次在连续72小时的“白镜”极昼中,接收到“向阳红十号”科考船在南极凯兰岛附近进行声纳巡航时意外捕获的一组持续信号。信号脉冲持续28秒,频率11.7Hz,与已知蓝鲸叫声不符,但其频谱特征点……


在破冰钻头下方3120米处,一块宽如手掌的蓝色冰芯被取出。冰核中心保存着一缕深灰色的粘稠液体,如同被时间遗忘的陈酿。首席冰川学家韩立博士将其样本置于便携质谱仪上,三十秒后,屏幕亮起猩红的文字:


“检测到大量未知病毒颗粒。颗粒具衣壳,直径420nm。RNA链长47kb,碱基序列显示4种嘌呤,7种未知碱基K。来源同一性未知,无匹配记录。”


韩立感到头盔下的心脏跳动骤然加速。这并非发现,而是判决。


第二章:科考船静默


48小时后,“雪龙号”医疗舱内,体温高达40.5摄氏度的感染者出现剧烈寒颤,血液粘稠度异常升高,瞳孔呈现诡异的冰蓝色。更诡异的是,他的脑电图显示出与冰层下信号脉冲节奏一致的δ波。


“雪龙号”虽已启动四级生物安全警戒,但病毒仍通过空气循环系统无休止地传播。72%的船员被感染。舰载AI已切断所有对外通讯,船只被迫长时间滞留于南极冰盖边缘海域。


全球气象监测网记录显示,北极上空出现19艘科考船类似的“静默”状态,如同幽灵船。


第三章:南极首恶被窃


南极洲罗斯海畔,由中国、美国、欧洲南方局及非洲联盟共同运营的“南极穹顶”研究城内灯火通明。冰川动力学博士生楚曦收到了来自北极的原始数据碎片传输请求,其数据量级令她指尖发凉:


1. 病毒代号“Ω-47”的复制阈值温度介于31至47摄氏度之间,正使地球升温,将冰盖变为“热盖”。

2. 病毒携带一段约1.2kb的转录启动子片段,能激活人类体内一段长达60年的“伪冬眠”基因——该基因片段引导体温骤降至20摄氏度(“冰燃”现象),但会引发脑部冻结和死亡。

3. 病毒衣壳蛋白上的白色素377(X-鸟嘌呤)不受任何已知蛋白酶抑制剂法规约束,无法阻止其复制和传播能力。


楚曦意识到,这是一场跨越地质纪的“基因复仇”。


第四章:黑冰协议必须签订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连夜通过《极地黑冰协议》:


· 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封锁并严禁发布Ω的基因图谱。

· 紧急启动“灯计划”,集中全球70%的近地轨道计算资源。

· 授权“南极穹顶”作为联合研究中心,拥有进行超限实验的权力。


一时间,来自11国的病毒学家、量子生物学家和极地环境专家组成“脑际-穹顶科学纵队”。他们肩负的任务只有一个:


“在人类文明熄灯之前,点燃最后一把火。”


第五章:冰缝里的歌声


在南极洲干谷区的富士力冰脉下3800米处,被数亿年冰盖覆盖的冰下湖中,楚曦提出了一个疯狂假设:如果Ω-47是纪杀(地质年代杀手)的利刃,那么远古时代的某种含鸟嘌呤的微生物或许能破解病毒外壳。


唯一的问题是冰缝正以每日17米的速度开裂,任何大型钻探设备都会触发冰盖的穹顶效应崩塌。


脑际纵队成员、中国深冰钻探工程师齐岳,使用3D打印的“聚合”钻头装置,模拟冰缝生长时的声音,在冰壁最脆弱处打开了一个直径30厘米的“铆钉孔”,其声波频率与冰层固有频率完全一致。


钻头垂直深入412米冰层,首次触及了黑暗的蓝湖。


显微镜下,远古微生物的“曙光弧菌”体内三种鸟嘌呤键断裂,其天然酶被命名为“解链酶α”。


然而,远古微生物离开高压环境后迅速自毁,活性酶活性骤降90%。


第六章:量子方块


若要将Arroanat-α(解链酶α改造体)变为可部署物质,须解决三大难题:


1. 如何在37°C体温下维持其三螺旋结构?

2. 如何精确锁定47.5kb的病毒RNA,而不误伤人类mRNA?

3. 如何同时向全球18亿潜在感染者体内给药?


脑际纵队量子生物学家及法外基因扩散专家阮江河提出了“抗量子折叠义锚链”方案:


· 利用冷冻电镜解析Arroanat-α在0.8K下的结构,找到16个关键氢键位点。

· 通过超导量子点诱导其形成“纳米态铟笼”,在37°C下保持时空稳定。

· 设计124碱基的“义锚链”寡核苷酸片段,进行“点标记互补”链置换。

· 利用地球轨道上的3D生物打印机卫队“量子立方体”进行环极飞行,批量制造并通过吸入式纳米雾给药。


阮江河在轨道实验室内连续工作72小时,完成了首批万剂“脑际”纳米酶雾。


第七章:红路的冷夜


然而病毒也在进化。第43天,Ω-47出现强热亚型,尸温复制阈值突破至56.2摄氏度。


全球航空网络中断,国家间划出红线,陷入黑暗。


脑际纵队必须进行人体试验,但找不到安全区。


最终,联合国决定将试验场设在最热之地——撒哈拉沙漠中心的“乌莱阳能矩阵穹顶”。穹顶内温45°C可杀灭病毒气溶胶,穹顶外则是2000名自愿感染者。


阮江河乘飞机直降沙漠,依靠银离子阵列驱动8000台雾化器,将酶雾喷洒成含铟尘的云团。


感染者在吸入雾剂6小时后体温回升,病毒载量下降99.7%。


然而,世代代价是,α酶在45摄氏度半衰期内须每4小时补喷一次。


撒哈拉试验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但法律上全球给药却面临无药可解的难题。


第八章:八个月内沉静


脑际纵队的最终赌注放在了月球背面寒冷、寂静的4K永久阴影区。那里-248°C是保存α酶的天然冰柜。


利用月球引力,搭建一条长达12公里的电磁轨道炮,向全球同步轨道发射携带酶雾的弹丸。


楚曦与齐岳留守“月球驿站”货运飞船,在月表着陆停留9天,完成无日照条件下30吨液氢驱动任务。


第88天,首个月球“冷弹”发射。弹丸在距地120公里处释放10亿个纳米酶胶囊(直径50纳米),形成银色极光,覆盖夜空。


纳米胶囊坠入大气层后展开,形成覆盖600平方公里的“云层”,在体温温度下持续释放Arroanat-α酶。42秒后,全球200个“云”节点同时启动,如同第200盏灯亮起,光芒洒向被病毒冻结的地球。


第九章:余烬的光芒


第100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


· 新增Ω-47感染者降至0。

· 现有感染者体内病毒RNA无法检出。

· 病毒基因库被永久封存于月球背面“静海A3环形山”,严禁返回地球。


然而,脑际纵队11人中,有4人牺牲:


· 萨米尔(“雪龙号”大副)自愿留守,将唯一的求生艇让给两名实习生。

· 齐岳因月面作业舱氦气泄漏爆炸,尸骨无存。

· 阮江河因长期辐射导致突发性白血病,在返回地球途中逝世。

· 楚曦在南极冰盖穹顶效应中失去左腿,临终前安装了钛合金义肢。


联合国为他们竖立了南极穹顶唯一的石碑,碑文仅有一句:


“我们并未战胜冰盖,只是学会了与之共存,并为人类点亮了又一盏长明的灯。”


第十章:新纪元浮雕


2200年,地球平均气温较2197年下降6.2摄氏度。并立法规定:


· 永久冻结南北极所有商业钻探研究。

· 建立量子环绕两极监测网——“极光链”,实时预警远古病毒释放。

· 在撒哈拉、缅甸高原、澳大利亚内陆设立“冰盖式α酶壳”技术城市,依靠日间聚变能维持缩温。


楚曦的钛合金义肢被安置在“极光链”主控塔顶,她凝视着再次运转的蓝色星球。


她想起阮江河留在月面的最后那句话:


“病毒是时间的邮差,它提醒我们, 人类从来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过客。”


此时,极光如同一道重新愈合的伤疤,在天际尽头轻轻摇曳。


脑际之后,长夜终明。

原作者:@又又又不会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2)
最新
最早
avatar
置顶

确实是一个比较科幻类型的小说文章

确实挺深奥的[s-2]

img
又又又不会
5
这个本来是我有一个写了两千字的废稿,然后我朋友也有一个废稿,于是我俩一合计把这两个废稿给了ai让它按这个主题补充几段加上一些很科幻的词再重新排版组合变通畅后按照一个翻译bug就变成了我发的那样。原文标题是“零度审判”[s-2]
显示全部 1 条回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