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三,儒家话语权的抢夺。道法自然才是原作思想。

/static/882fa9a28d92a99a0b8932393b5c5577cd2eb8d5e6d363fe6d5e02e72a6c57a7.png首先明确一点,愚公移山的出处,列子汤问是一个道家书籍。

人定胜天与道家思想存在根本性冲突

传统解读认为人定胜天,这是一种强调人类主体意志、敢于同自然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大禹治水)。这种思想在儒家占重要地位,但在道家思想体系里,它恰恰是被批判的对象。

道家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道家认为,最高级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理解并遵循宇宙万物背后那个最根本的规律——道。《庄子》和《列子》中充满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嘲讽,以及对宇宙浩瀚、个人渺小的描绘。在一个以顺应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哲学文本里,出现一个征服自然的标杆故事,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从文本内部逻辑看,故事的结局是关键证据。

故事的结局不是人胜天,而是天助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作者的核心意图是赞美积极有为,和人类的毅力坚持不懈,那么最合理的结局应该是愚公的子孙们经过无数代的努力,最终靠自己的双手挖平了山,以此来印证人定胜天的伟大。

但原文的结局是什么?是天帝出手代劳了。这个代劳的情节,用人定胜天的解读很难完美解释,它更像是机械降神。

但是,在无为的博弈解读中,这个结局恰恰是整个策略的逻辑终点。愚公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靠自己挖山,而是要促成天帝出手这个结果。因此,天帝的干预不是一个偶然的神迹,而是愚公策略的必然成功。

从人物上看,大智若愚是道家的经典讨论题。

道家文学中充满了对世俗价值观(如聪明/愚笨、有用/无用)的颠覆。大智若愚是道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之一。

愚公移山构建了智叟与愚公的对立。智叟代表了世俗的、计算得失的小智,而愚公则代表了超越常规、洞悉大道的大智。作者通过愚公的最终成功,完成了对何为真智的哲学辨析,这完全符合道家经典的写作范式。而有为人定胜天的解读,则将愚公单纯地塑造成了一个有毅力的人,把愚公的无为智慧给丢到一边去了。文章很清晰,愚公的愚与智叟的智,这一开始就是强调智慧的文章。


而被愚公儒家看到点皮毛就拿过去扭曲解读。

这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

它被拍成电影的原因只是因为可以光明正大的牺牲一半人的利益,此刻杀戮无罪,杀戮崇高,杀戮者上天堂的弥勒思想。而故意歪曲了作者通过对立本意想传达的给人类与文明主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1)
最新
最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