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我的影子会说话(3)

DAY3 迷茫

我坐到了心理咨询师准备的房间里。很简洁,有一扇很大的窗户,窗台和窗户周边似乎有些很温馨的点缀,但那并不重要。咨询师估摸三十来岁年纪,是一位十分温和的中年女性,她在屋子里安排了一三套沙发和一个玻璃桌,呈T字形摆布。我猜测如果有可能出现我和母亲一齐治疗的情况,她似乎想要达成某种对话,而她坐在侧边的位置,使得双方都对其产生亲近感。

不一会她安排好母亲在外休息,便开始正式对我进行“治疗”。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就准备毫无保留,但是我进门以后却依旧再对她进行观察,同时也在揣测她的专业度。可以说是一种无心的举动,但我更倾向于我的口是心非多一些。

......

我的讲述完毕以后,她向我再次展示了我陈述过去经历的笔记,我猜测注释和他的笔记都在其他页上。笔记写道:

十六岁,目前就读高一上,正在考虑休学,成绩不错,有一定社交能力,喜欢音乐并擅长乐器(架子鼓)。

小学四年级下,目睹了父亲的病痛,最终失去了父亲。初中时独自一人从地州来到省市,住在"姑姑"家,并且可能受到长时间精神虐待和物质压抑。高中升学后,能独自应对学习,但仍然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

小学属于阳光型正常孩童,从父亲病痛开始直到高一,常出现解离状态。

姑姑在三年级就有所接触,在姑姑的机构上冬夏令营,后面母亲收到其邀约,于是有了初中三年。

......

虽然记忆有些模糊和错乱,大概内容也大差不差。不过对于我来说却有些恍惚。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咨询师用她柔和的语气询问。

“嗯,怎么说呢,有些恍惚。”在所有东西全部说完后,既不是如释重负,也不是得到救赎,反而是一种淡淡的平静,好像我所经历的一切也就轻飘飘几页纸的功夫就结束了。虽然我知道咨询师肯定知道的内容不止这些,但当我看到纸上的内容依旧无法控制地开始回忆。

回想起这部分内容我甚至有些恼怒,凭什么啊?我的痛苦难道只需要这么几页纸就可以概括?可那些经历呢?那些实打实的痛苦呢?他们既然存在,并且我也切身体验过,居然依旧也是几页纸?这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甘。

“所以,我有人格分裂或者精神分裂什么的吗?”

“嗯,这个嘛,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好吧,我承认,我只是需要一个认同,而不是一些专业的心理学解释。我在回忆有关父亲的灵枢时所感受到的“上帝视角”“第三人称",兴许也算某种人格分裂而不是情感解离呢?还有我在初中时尝试与自己对话的”灵魂“一般的东西,是不是也算证明我人格分裂的证据了呢?”

“不过对于你来说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对于你来说,这些都是你的影子,都是在和你进行对话。”

影子?对话?我的影子会说话?不错的解释,但是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心中的困惑,也无法释怀我感受到的一切痛苦。或许我也是拉玛刹?因为我在愤怒时常常会以“感受我的痛苦”去伤害别人,而我心中甚至于有诸如“连这点痛苦都承受不了,那我的痛苦要是换你来承受岂不是毁灭?”的想法产生,好在现在已经将这种侵略性和攻击性深埋心底,这可能是我应对外部危机的一大底牌吧。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的影子会说话”这一个解释彻彻底底的激起了我心中的怒火,我表现的就像一个狂躁症患者,当然是指回家之后,我回忆起这次治疗时。

“我姑父曾经说,大部分童年家庭破损的孩子不是奋发图强就是彻底堕落。”其实我也猜测得到这是一种对于我的洗脑控制,毕竟他们企图让我认为我“正在堕落”。但是如今回头来看,我反而对其中的描述颇感兴趣。

我想知道我故去的父亲影响了些什么。

目前我听到的,有说我的价值观是由父亲影响,有说我的行为模式是由父亲影响,也有干脆说他的离去间接导致我的性格完全转变的。

“如果是我来看的话,你的父亲给了你足够的爱(在他生前),但是没能够给予你足够的安全感。他是一个酗酒的人,甚至因此而患癌。我相信这对于你母亲也有极大的伤害。”

其实每个人都是会缺爱,缺安全感,缺乏信赖的,不过可能对于我来说,这些东西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我习惯了一个人孤身在外,我习惯了没有人倾诉的孤独,我习惯了脸上挂着营业笑容的社交,我习惯了一切不健康的习惯。或许这才是我的病根所在吧。

对于我父亲唯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的单位每天发的一瓶酸奶。老实说我并不认为父亲给儿子带一瓶酸奶是什么大事,哪怕不是单位发的而是自己买的,哪怕不是酸奶而是牛奶,哪怕不是回家带给俄日而是把儿子接来单位上。

但这恰好是我的父亲每天带一瓶酸奶到家里给我,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初中作文要求写“父亲”相关的题材时,我发现除了这瓶酸奶竟然无题可写。洋洋洒洒在纸张上落笔时,我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一回忆起任何有关于这瓶酸奶和我的父亲的事,就会忍不住落泪。自然的就像看到路边的石子会忍不住踢一样,哪怕时至今日我也仅仅是能做到忍泪盈眶而不是眼泪决堤。

那天我的作文只扣了两份,被拿上台朗读,我依旧清晰地记得整个年级最淘的班里,没有人吵闹,只有安静的聆听,唯一的几声叹气,也是从那几个刺头中传来的,这或许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字所传递的力量,还有这一份父亲对我包含的爱意。因为我仅仅是对几个记忆中的的场景做了描绘,就已经达成了这种效果。

虽然那天咨询师并没有提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注意到了这一事实:我的父亲教会了我爱,但是我现在可能忘了,还成了一个无法感知爱意的“爱无能”。

似乎这也能解释的通为什么我会恼怒愤怒,因为那是无能的不甘,是抓狂的“爱”让我变得如此暴躁和具有攻击性。

不过这样来看,我的病因可能无解,谁懂“爱”呢?我那个自己也深陷囫囵的母亲吗?我逝去的父亲吗?家庭圆满的姑姑家吗?我似乎感受不到爱,自然也没有人再次教会我爱了。或许沉入虚幻,去二次元寻找自我才是正解才是对的?

死亡和生命,爱意与虚无,究竟怎么区分,究竟怎么学习,究竟怎么,才能让他们不在影响我已悲催到极致的人生?

可正如歌词所描绘的那样:

“可真相是这样的——你去不了二次元

只能跳入自杀的循环”


回忆日期:2024.11.23,星期六

落笔于25日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4)
最新
最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