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才堪堪停歇的雪,一早便被铲了个干净,与昨夜里的爆竹碎屑堆聚在街角。衙门的杂役拉着车子,将积雪带离中环,倾倒在城墙外。过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商铺也就开了店门,街角的摊贩依旧照常劳作。
按着先生所述:穿过了西街,瞅见了石碑,逆着流水向上而去,这才得见一汪青泉,抬首望去便见了院门,大门向内敞开着,门外挂着牌匾,其上刻着“入门不问来路,闻道不分朝暮”,中间挂着四个大字“民生书院”。
门外聚了不少人,这些人有少有老,但大多衣衫不整,或站立,或蹲下,或席地而坐,手中都捧着个碗,里面盛的是米粥,泡着些窝头。其中年纪较小者,衣衫稍显正式,似是院内的学生,与年长者坐在一起,不时传出笑声。
有人走来,有人离去,见我傻愣愣站着,一老者探头问道:“小娃娃,在这等家中长辈呢?”我摇头应道:“晚辈是来向先生求学的,只是不曾见过这番景象,便有些出神了。”老者呵呵笑着:“求学好啊,入了先生门下,便有了出路;只要读了书,就不用再走这条老路了。”老者挑起扁担,便下坡去了。
我走进人群,坐于众人之中,望着分发米粥的先生,只觉得心中发暖,似回到了外环。入环四年有余,已是许久不曾见到了。人们都端着架子,先行者挑选着后行者,却又将道路堵塞,说着打拼与出路,却不知是看些什么。遇到了恶人,便要自认倒霉,只因理应如此。
待到人群散尽,学生进了院墙,只余下先生与我对视。先生笑了,似是抓到了偷看的孩童:“数月未见,师父他可还安好?”我也笑了,因为先生笑得无暇:“老先生身子硬朗,还常常挂念您呢。”我掏出了信封,恭敬地递给了先生。
先生读了书信,神色多有变化,也不知其中写了什么。先生收了信纸,向我问道:“山石,你为什么要成为先生?”我回应道:“先生不怕恶人、无惧欺压,所以我要成为先生,让家人不再遭受苦难。”先生似有所想,温和地笑着:“为了不怕恶人吗?”
先生又问:“那你知道先生是什么吗?”我回应道:“先生是传道授业、受人尊敬之人。”先生摇头叹道:“先生即是众人,众人即是先生,只因岩山存在于此,才有了众人与先生。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的趋利避害,同样的不得逃离。”
我有些不解,便问道:“我不明白。先生分与众人食物,广收穷困子弟为学生,难道也是趋利避害吗?”先生点头:“先生与众人同根同源,便不愿他人饱受苦难,于是分发食物与众人,又收其子弟传道授业。既尽了职责,又收了名声,如此以来贼不行窃、恶不来扰。也算得是一种趋利避害了。”
我细细想着先生所讲的道理,心中半知半解:“先生……”先生笑道:“你既要随我学习,还要叫先生吗?”我心中一喜,连忙起身作揖:“师父!”
众人围绕着先生,先生托举着梦想。我知晓如何成为先生,却不知是何人成为了先生,可先生总该是从众人之中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