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纤云弄巧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简单概括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先秦时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
名称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晚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女子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qì)索天。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发展演变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1]。
先秦时期民间便流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因为两人故事带有的悲剧色彩这一时期七夕节被视为凶时恶日。关于七夕节的具体起源,不同学者各执己见。部分学者认为汉代以前七夕就已经出现,只是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可能在七月朔日[2]。但七夕节大致在汉代才完全成型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是学者间的一个基本共识。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西汉时期,牛郎织女便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且被注入节日内涵之中。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亦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
魏晋南北朝,七夕节较之汉代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在南朝民间和北朝也都有了一定的传播。这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汉代诗赋中七夕及牛女传说只是偶尔出现,随着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的兴盛,七夕题材频繁出现在上层文人的诗文中。
隋唐至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七夕节经历了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两宋时期的极致繁华并在元代走向稳定地传承,其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变化和阶段特征。
此外,唐代七夕将与“巧”有关的节俗发展到了极致,乞巧成为唐代七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宋代七夕节摆脱了以往以“乞巧”、“祈星”为主的单一形式,具有了多元复合节日的性质,七夕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
至于元代,从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能找到与七夕有关的记载,尤其是元杂剧,大量引用牛女传说,虚笔中折射出现实。元代之前,七夕几乎在每个朝代都衍生出了新的主题和节俗,元明清三代这种情况几乎罕见。
清中期后,传统七夕节开始由盛转衰。
民国时期,七夕活动逐渐衰落的报道屡见于书籍和报刊。新中国成立之后,多个地区民俗资料中表明“此俗现已绝迹”。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七夕节逐步现代化,并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式情人节”的标签。
民间习俗
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并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遥祭牛郎织女。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对月穿针: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3],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输巧: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兰夜斗巧: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乞求姻缘: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游七姐水: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
种生求子: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储七夕水:亦称“七月七水”,据说“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储不变、可以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广东、广西一带都有储存“七夕水”的风俗。
为牛庆生: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七巧贡案:到了七夕前后,平海城[4]内多个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她们通过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贡品”,拜祭“七姐”,相互赛巧,展示心灵手巧、蕙质兰心,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
迎仙:。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拜神: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
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拜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拜床母:台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 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
七夕观星: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听悄悄话: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女子,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净水观影: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姑娘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少女尽快找到如意郎君。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5]
晒衣晒书: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
玩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传统食物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酥糖、巧巧饭、瓜果
注释
[1]:东汉末年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
[2]:指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3]: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
[4]:惠州惠东县平海古城
[5]: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
封面PID:122106687
图一PID:117377717
图二PID:132425171
图三PID:127325378
图四PID:129735783
图五PID:126872637
侵删
红月辉映不死鸟,银河终渡永夜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