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阅读非母语文本时觉得晦涩难懂有一个大的原因是,我草率地称之为:临时存储容量不够。
比如:我们报社的那个以前去过上海世博会的记者,这次也来了。
一直读到“…世博会的”,主语的主体还没出现,脑子里是只有前面的一长串修饰的,所以这个句子暂时不通。读到“记者”时,可能还要往前看看,缩句一下,才能弄清句子的结构。当然对于阅读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一下子往下看很通畅啊,可是,比如,看英语看日语翻译出来的这个句子,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肯定是长难句。
特别是英语的从句,虽然有逗号间隔,我也要重复看好几次才理解在说什么。
唉,顺带一提现在很多中文文章被西化,也喜欢搞定语表语状语都是一个句子的那种“超级大句”。加个句号,主语再抄一次,继续写也不麻烦吧。
好像搞错了了,所以临时存储容量不够导致的是长难句读起来晦涩,而非母语只是大幅度加重了这一效果。




其实你所说的汉语欧化是一种很失败的欧化。至于译著,那种情况则比较复杂:翻译家采用的方式(直译与意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翻译家的翻译理念(有的会忠于原文,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会采用直译,比如罗念生)。译著也会进一步影响现代汉语……而蹩脚的欧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搬硬套外语语法的结果
英语的有从句的句子结构应该比中文更清楚点吧(?)
英语一般是句子+从句的结构,不看从句也能得到没有补充描述的原句,而中文的类似从句的补充说明都会一股脑塞进被修饰的词的前面,在没读完之前不知道哪个是被修饰词、一头雾水……也许是因为汉语是方块字,相对英语的字母单词更容易整句读取呢,感觉也挺习惯这样的中文“长难句”的![[s-2]](https://resource.mfuns.net/image/sticker/s/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