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嘉豪发展史•上》

“嘉豪”这个词,从一个特指某个隔壁班同学”的标签,演变成能引发广泛共鸣符号,其发展过程非常有趣。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具体到普遍、从个体到群体的扩散和深化。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具体指代:这个梗最初源于网络上一些特定的短视频内容,视频中的学生(多为男生)在课间旁若无人地用班级大屏看股票、在雨中独自打球,或是沉浸于一些与课堂氛围格格不入的“表演”。这些行为因其与现实环境的强烈反差和当事人全情投入的“沉浸感”而显得滑稽又独特。此时,“嘉豪”是一个具体、孤立的网红现象,形象非常固定,通常指代那个做出特定“装B”行为的“隔壁班同学”。

2. 标签化:随着这类视频内容不断传播和模仿,“嘉豪”的指代范围迅速扩大。它不再只是某一个人,而是成为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里都可能存在的那一类“装B”同学的代名词。大家发现,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嘉豪”,于是“每个班都有嘉豪”的说法开始流行。其行为模式也从最初的看股票、雨中打球,扩展到食堂走秀、编写代码等更多元的“表演”形式,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标签化过程。

3. 分类“赛级”化:当“嘉豪”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开始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评级,这标志着梗文化的成熟。比如,最经典的初始形象被称为 “英雄原皮版嘉豪”伪装懂技术、操作班级电脑的被称为 “白板/黑客嘉豪” ;在雨中营造忧郁氛围的是 “湿身嘉豪” ;而行为模式更为复杂、被视为进化形态的则被戏称为 “狮身版嘉豪”。这种分类和“赛级”化,体现了在玩梗过程中巨大的创造力和解构能力。

4. 普遍化:这是“嘉豪”一词含义演变的最终阶段,也是其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关键。当大家笑着讨论各类“嘉豪”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青春期中或多或少也曾有过为了寻找自我认同、显得与众不同而做的,如今看来有些“羞耻”的笨拙努力。至此,“嘉豪”从一个调侃他人的标签,最终演变为一代人回顾和修补自身青春记忆的载体,指代的是那个曾经在成长中努力表演、渴望被看见的我们自己。。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最新
最早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