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模范型嘉豪: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校园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为班级代表模范,却总会遭他人鄙夷,许多人也将他称为嘉豪,但目前网络及社会都没有对他进行明确定义,在此我暂成他们为模范性嘉豪。

校园里的模范性嘉豪,多是中等上游学子,非顶尖却总踊跃牵头班级活动、承接事务,常以代表身份出席场合,响应学校号召却成同辈吐槽对象,被贴“乖乖男”“老师走狗”标签,因“德不配位”“高高在上”遭反感,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这类嘉豪的主动表现,本质是东亚教育评价体系下的认同诉求。学业难触顶尖,难从分数赛道获极致肯定,便转向活动参与找价值出口。主动扛事、争当代表,既是贴合学校“积极表率”的期待,也能在主导事务、获得老师认可中攒足优越感,填补“非顶尖”的心理落差,这份对认同的渴求化作不经意的高傲姿态,实则是想夯实自身价值,无明显过错,只是青春里寻求认可的直白方式。

同学的反感,核心是三重排斥:一是认定其“依附师长”,频繁承接活动、以代表身份亮相,被视作刻意讨好老师、贴合校方需求,落得“走狗”的负面标签;二是笃定“德不配位”,成绩中等上游却抢占多数展示机会,实际能力难撑角色,推进事务常露短板,让人觉得不配代表班级;三是反感其“高高在上”,获得机会后流露的优越感、刻意保持的距离感,显露出疏离同辈的姿态,进一步激化抵触。

深层来看,这是东亚教育的矛盾缩影:既倡导内敛谦逊,又需要活动撑场面、树典型,鼓励学生主动表现;既以分数划分层级,又默许活动资源向“积极分子”倾斜。中等上游的嘉豪,抓准这份需求,借活动突破学业局限、寻求认同,本身贴合规则,却因姿态与能力落差触怒同辈,陷入“合规却遭厌”的尴尬。

说到底,模范性嘉豪没做错什么,只是在教育夹缝中找自我定位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藏着青少年对认同的迫切,也照见东亚教育“重形式、轻适配”“重顺从、轻个性”的问题。反感之余,或许更该看见背后的成长困境——当评价多元些、资源分配均衡些,这份靠活动争认同的执念会减弱,同辈间的抵触也会少几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3)
热门
最新
最早
avatar
Qinnoming766
7
#1114684

“走狗”说法……其实很符合

这种人的班级身份一般来说是班干部或者学生会的之类的吧。

大多数学校强调的还是服从,班干部这类算是学校威权在学生群体中的下探。

不是说学校和学生本身有根本的利益矛盾,但是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诉求置之不理。而且这部分学校的主张和行为实际上确实压抑学生的天性,老师以“尊师重道”“尊敬师长”等借口,实际破坏了师生之间的身份平等。学校对于学生群体形成了事实上的压迫。

image
Qinnoming766
7
那么对于这类服从于压迫的人,服务于压迫的人,理应成为了“走狗”。毕竟迫于学校威权,孤立或者辱骂一个这样的学生比辱骂一个老师会招来的报复小的多。 这背后反应的是学生群体对于学校不人道,不人性行为的反对与反抗。 同时也体现出当代教育体制的扭曲,作为高中学生我对于这些现象感到无比的悲哀…… (学上久了感觉说话味都变了,总之对于这种人只要解构了ta的心理,实事求是的对待就行吧)
显示全部 1 条回复>>
avatar

有些人不一定反感,但说反感的人多了,会有人自觉靠"反感"这个标签依附到多数人中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