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意识不仅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时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变量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主管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普通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7)
最新
最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