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典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丞相、宰相、相国三种职位,甚至某些影视作品将其混为一谈,令人贻笑大方,今天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三个职位的起源和区别。
这三个职位都是象征着位高权重,但是地位、权力、职责却有所不同,其中相国和丞相是有具体官职的官名,而宰相并非是有具体官职的官名,通常是指象征手握国家实权的大臣。因此也可以说,丞相和相国是具体的一个人,而宰相是一群人。
相国
相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后被多个诸侯国采用,比如在战国中期,秦国设立相邦官职,樛斿为秦国的第一任相邦,后为张仪接替。相国和丞相也可以同时存在,比如西汉建立后,韩信为相国,萧何为丞相。韩信为齐王,而萧何是侯爵,也能看出相国的地位是高于丞相的。
董卓进京后也是自封相国。
丞相
丞相一职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说起源于商王朝武丁任傅说为丞相,开创了丞相一职;
也有说法是齐桓公为管仲设立了丞相;
还有说是秦武王不愿意与六国为伍,设立了左右丞来代替相国。
从秦武王的说法中我们也能看出丞相和相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
前文也讲了两种官职可以同时期并存,相国为主,丞相为辅,同时期,相国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可以有多个,丞相是低于相国的。两汉时期相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丞相一职仍然保留,逐渐代替了相国,三国之后,丞相成为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断断续续沿用下去,直到胡惟庸案,朱元璋废丞相之职,丞相一职才在中央政权里被彻底废除。
宰相
不同于前两者,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从来不是正式官名。所谓的 “宰相”,是指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其职权特点是统领百官、总揽政务。说白了,就是任何辅佐君王并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大臣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比如吏部尚书、内阁首辅,都可以被称为宰相。还有比如清朝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也都被叫做宰相,父子双相的说法就是指张英和张廷玉父子。
题外话,张英因六尺巷故事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结语
好了,看完这些,对相国、丞相、宰相三个职位是不是了解了呢?
还有什么想了解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